行业资讯 | Industry News
圆桌讨论回顾(下)|投资机构和企业实践影响力衡量与管理(IMM)的挑战和未来展望
2023-08-10

导语:

近期,《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(IMM)指南1.0》(下简称“指南”)最终版已由中国影响力投资网络(CIIN)携手中国管理科学学会、普华永道中国、北京绿色金融协会联合在京发布。

发布会上的圆桌讨论环节由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主持,邀请到ABC Impact投资合伙人任立、国寿股权公司副总经理刘阳、微构工场联合创始人兰宇轩、壹号食品副总经理曾兢、大米和小米CMO王吉陆五位来自手册案例机构的投资机构和企业代表,围绕“投资机构、企业衡量和管理影响力的挑战和机遇”话题开展讨论。我们将分上、中、下三篇文字稿带各位一同回顾这场讨论的精彩内容。

本文共:4630字,预计阅读12分钟

倪清:

我们怎么创造价值,用好衡量与管理的理念,数字化地推动这个工作。在这个实践当中,相信大家也碰到不少挑战,从这个角度,再听各位做一些分享。

任立:

挑战挺多的,重点说三个。第一,影响力这个领域的人才短缺,能力不足的问题。尤其在亚洲地区,影响力投资还是在发展的一个初期阶段,在影响力衡量和管理方面,有经验的人才是很少的。在ABC Impact内部,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影响力团队,目前只有三个人,接下来如果二期基金顺利完成募集,就面临着还要招兵买马。所以一个是在市场上继续寻找合适的人才加入我们团队,另外一个可能要加强自己内部的培养和培训。

第二,标准和数据的问题。特别是在我们覆盖的亚洲地区,数据还是严重不足的。很多情况下,我们可能就要用发达市场的数据,来作为一个参考或者是来代替,针对性不是很强,相对本土数据的质量还是比较有问题。很多情况下,我们要聘请外部的机构和顾问、专家,来帮我们做很多的补充的调研,或者是刚才也讲到对于环境这方面的项目,可能会做全生命周期的预测来补充数据。

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任务漂移这个概念,因为我们是被投公司的一个小股东,如果被投公司的投向发生了改变,造成原来的任务发生了漂移,我们是没有办法阻止的。在投资之前,就要非常好地去理解被投公司的创始人、发起人的初衷是什么,愿景是什么,也要很好地判断主营业务未来的行业发展,是不是真的去解决那个行业当中的问题,而且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,有很大的一个市场商机在里头,这样你才能够综合起来规避这样的风险。

倪清:

最后一点的挑战很有影响力投资特色。一般的投资看商业模式就可以了,影响力投资还要看到解决的问题是不是足够大,能够有解决它的空间,非常好。

刘阳:

国寿股权公司从2016年设立以来,总共在医疗健康和科技创新领域投了几十个项目,做了非常广泛的布局。在投后管理过程中间,我们也切身感受到被投企业的业态、所处的阶段都不尽相同,所以在后续的我们如何通过投后赋能,比如说在ESG、IMM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,可能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蛮大的挑战。

我们现在能做的工作。第一,需要及时了解被投企业的需求,实现常态化的对被投企业的走访,及时了解到被投企业目前在经营、发展过程中间面临的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第二,我们在自己内部成立了一个跨部门、跨职能的小组,有投资团队的人员,有法律专业人员,有财务专业人员,是一个复合型小组,能够给我们的被投企业提供多维度的支持。

第三,在投后支持上主要体现两个方面,一方面是短期现实需求,比如说有些被投企业可能有一些资金方面的需求,我们会看能不能协助通过股权或者债权方面的融资,解决他们短期的需求。另一方面是长期的价值提升,比如ESG,让被投企业能够很好地接受相关领域,也能够让我们的被投企业切身感受到,在短期的小目标解决之后,如何通过一些长期价值提升,尽可能地实现企业的平稳有序发展。

第四,实现被投企业间的业务协同。比如说在被投企业之间举办一些所谓的闭门会,通过外部资源导入方式实现内部被投企业之间的赋能。我们也会邀请外部的行业专家,通过多维度视角,给到被投企业更多的对行业,对国家宏观政策的了解,拓宽被投企业的视角,实现持续、健康、平稳有序的发展。

倪清:

被投企业的ESG赋能非常重要。接下来请企业的代表从挑战和风险的角度再做一些分享。

兰宇轩:

从企业角度来讲,如果说早期去做一些更有利于ESG、IMM的事情,也许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,成为企业的独特优势。举一个例子,我们合成生物这个行业,有个工艺是发酵,发酵过程中培养一些微生物。但是有一个问题在,空气中或者其他环节里面也有微生物,如果进入这个体系,比你细菌还好,发酵就失败了。传统的方式是使用高温高压,把环境中的杂菌杀掉,空气过滤一次。从环境的角度来讲,这个过程中,高温高压对于碳排放量非常高。我们团队很早就在想,这个问题将来是一个碳排放的问题,能不能从其他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。我们筛选出来一个非常独特的细菌,它生长的环境和其他的菌完全不一样,我在这个里面培养,其他菌活不了。

当初传统行业里面都用这样的体系,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区别,买的设备都一样。2020、2021年左右,碳中和概念提出来以后,大家就开始意识到了,传统高温高压方式对碳中和影响很大。很多年前,我们做的事情现在派上用场。很多公司最早不管废水的事情,直接排了就完了。

我们当时更多是从一个环境保护角度来讲,能不能去做一个废水循环利用的系统?我们在一次用完了以后,至少再回去用3-5次,通过一些方式,把其他的细胞毒素清出去。一方面是科研的研究,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对环境的污染,但都不是强制性的事情。后来没想到环境管理现在越来越严格,尤其是我们的工厂设置在北京,整个管理要求越来越高。就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技术投资,发现更有利于我们企业的长期价值。很多设备固定资产越早投入越好,有利于公司长期盈利能力。还是回到长期主义,大趋势是鼓励这样的事情,在企业能够承担的情况下越早投入,未来也能获得更多的收益。这是我的一些观点。

倪清:

非常好的一个案例,做难而长期正确的事情,最后在不经意的未来就会有非常好的收获。

曾兢:

从我们的实践情况来看,首先,因为我们是农产品领域,也算是涉及了一些生物技术,以及信息技术。在农业领域,这两块的发展,对我们公司,也可能对行业其他企业都产生制约,对整个产业的发展,包括利益相关方影响都非常大。比方说因为防疫的问题,无法顺利流通产品,不仅使我们公司受损,上游供应商,下游的客户、员工都会受损,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极端的例子。

此外,信息技术这一块。我们的养殖场大的有几十万头的存栏,国内还有更大的同行,有些专门从事养殖的可能百万头以上的养殖场都已经很多了。我们想做到对养殖场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。一个养殖场内部,七八个猪、八九个猪放在一个标准的养殖单元里面,每年盘点就是非常头疼的问题。包括审计机构每年也提出这个问题,有没有找到什么先进的技术而不用人工盘点,这样的话,效率能提高,而且能减少疫病的传播。我们这么多年一直跟各种信息技术领域的公司的研发团队接触,没有找到一个非常有效或者说性价比较高的办法。现在的猪脸识别技术,虽然可以用,但是成本太高了。所以技术层面的提升,以及在大农业领域的应用,是我们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。

第二,信息的流通。种植业是我们的上游,因为我们的原料,玉米、豆麸等都来自上游的种植业。有时候明明要丰收了,一场大雨,就导致减产。信息的及时传递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非常关键,但是中国很多农业细分领域都很分散,信息统计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。目前为止,对农业信息的统计和传播存在很大提升空间。在这个背景下,非常考验公司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。在这个基础上,我们需要发动所有的相关方,不仅是上下游、我们的员工,还有同行、政府等,我们需要积极地跟他们协调,尽量帮助我们尽快地获得准确的信息来提高决策效率。主要是这两个大点。

倪清:

倒逼新的解决方案的产生。而且跟生态伙伴,利益相关方一起去共创。

曾兢:

我们也希望上下游理顺,每个产业链都能够有积极的信息流程。

倪清:

可能也是一个新的投资领域。

王吉陆:

我们现在做的是学龄前的2-8岁,这些孩子长大以后服务他们的机构非常少。他们成长以后,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,但对我们来说,继续服务他们有点超出我们现有能力。因为孩子学龄前、学龄期和长大以后,差别很大。这就考验我们的同事,这些科研专家的研发能力,这是一个挑战。

另外,从空间的挑战来说。像农村一些偏远地区,他们的购买力和地域的限制是很大的。我们如果要去服务他们,不管是从付费能力,还是从空间能力都很困难。当我们想去扩大服务人群,扩大受益面的时候,对我们的服务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。这是从时、空两个方面的挑战。

倪清:

咱们现在这个已经有解决方案了吗?

王吉陆:

我们自己的机构是服务孩子,对一些偏远的农村,只能服务家长,教会家长方法,让家长带着孩子去做干预。可是这个对家长的要求很高,因为需要非常非常耐心,以及成就感非常差,挫败感很强。同样一个目标,一个技能,家长带着孩子要学一百遍、两百遍,不光是耐心挑战,也是对自己心理上的挑战。他看到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差别那么大,对他们的挑战也非常大。我们在探索,当然也有一些成绩。我们去年发布了一个公益项目,对30组家庭做了为期三个月免费培训,一年以后,今年三四月份,再去回看的时候,30组家庭里有4个孩子,当他再去医院诊断的时候,医生说他们已经不再符合诊疗标准了,他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。这个是会有成绩,但是量还是很有限。

倪清:

至少已经开始了一个解决方向上的突破。前面谈了很多价值创造、经验分享以及挑战。今天我们是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IMM指南1.0的发布日。从今天往前看有什么展望和期许?

任立:

我就说两点:第一,我们的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双重底线目标的,既可以实现影响力,又可以实现市场化的财务回报率,通过这样来验证这个事情,商业性资金、社会性资金是可以来做的。还是希望政策性的资金能够用到“刀刃”上,它是一个催化剂,比如说基础设施或者是有一些商业资金做不了的事情,政府可以做。但是商业可持续发展,还是要依赖商业性资金和社会性资金,这样才能做规模化。

第二,现在ESG、影响力这些字眼是潮流,很热。但是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还是比较早期。快速盲目的发展容易导致我们非常担心的一个问题——ESG漂洗和影响力漂洗的问题。之前有“漂绿”,现在ESG漂洗和影响力漂洗,也会成为一个风险。如果这样子下去,就会劣币驱逐良币,最后就会扼杀这个事情。

非常感谢CIIN能够在这个时机推出了这一版IMM指南,相信通过影响力的衡量和管理,这样一个好的工具,能够真正识别出来市场上哪些企业是实实在在在做,能衡量的、能量化的、能追踪的影响力结果,就可以引导不管是政府的钱,还是社会的资源能够倾斜到这些企业里面去,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推动有志向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创新。有了创新才能够找到应对社会问题,应对环境问题的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,才能去解决问题,不然违背了影响力投资的初衷,这个事情就变成了一个营销手段,变成了一个口号,就太遗憾了。

刘阳:

非常荣幸参加这个发布会。我个人的感受,希望能够继续扩大我们的朋友圈,拓宽我们的生态圈,深化我们的合作圈,真正实现多方互利共赢。

兰宇轩:

像合成生物学整个领域来讲,希望能够改变以前的化学、化工的生产模式,能让整个过程都变得更加可持续。今天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分享,非常开心。更多的是希望这些工具能实际针对生态、环境,包括对于个人健康产生的影响力,开发出具体的衡量标准,最终推动整个行业更加正向地发展。这就是我们的想法。

曾兢:

我们的愿望是希望通过举办这个大会,推动IMM方法论的发展,能出现更多的优秀案例,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方法论。

王吉陆:

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扩大我们这样的企业的影响力,在整个社会形成示范。特别是像我们的服务自闭症人群,他们除了自身能力提升以外,还非常需要得到社会的包容以及支持。越来越多的机构,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到这个过程中,他们就能够更好。

倪清:

咱们做的这个工作很难,因为是跨界。今天一个多小时,让我深刻体会到跨界的痛苦,但也是学习带来了享受。刘总讲的建设生态圈,跨圈的确是非常好的事情。希望能用IMM的工具,帮助我们更好地跨不同的圈,做好沟通。What gets measured gets managed, 为什么叫IMM?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衡量,是没法管理的。最重要的是what gets measured gets done,才会有impact,才会产生变化。非常期待后续IMM继续发挥它的影响力,推动变革。谢谢大家今天一起参与讨论,谢谢!


关于发布会的更多详细内容

欢迎关注影响力投资网络CIIN视频号

或扫码查看完整版直播回放

640.png

《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(IMM)指南1.0》已发布

欢迎扫码获取指南电子版

640.jpeg

推荐内容